冒泡排序
冒泡排序是最简单的,也是效率最差的一种排序算法。我们学习冒泡排序一般都是为了练习编程语言中的双层循环,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,但是有时候面试中可能还会考到,另外对于一些数据量比较小的数组排序,也可以使用它。
原理
冒泡排序的原理是,两两对比数组中的每个元素,如果后面的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大,那么就交换它们的顺序,直到所有的元素都比对一遍。
因为在每次遍历后,都能找到最大的元素,并放到最右边,就像是冒泡,所以就有了冒泡排序这个名字。
例如,一个数组,它的元素是 [3, 1, 5, 9, 6, 2 ]。那么第一遍循环:
- 先比对 3 和 1,3 比 1 大,所以交换顺序,变成了 1 和 3 。
- 然后 3 和 5 再对比, 3 没有 5 大,不用交换位置。
- 在比对 5 和 9 , 5 没有 9 大,也不用交换位置。
- 9 再和 6 对比,9 大于 6 所以这两个交换位置。
- 最后 9 再和 2 对比,9 比 2 大,把他们两个交换顺序。
这样第一遍最大的元素就找出来了,放到了最后一位,数组变成了 [1, 3, 5, 6, 2, 9]。
然后第 2 遍,
- 比对 1 和 3,这两个不用交换。
- 再比对 3 和 5,也不用交换。
- 5 和 6 也不用交换。
- 6 和 2 需要交换变成 2 和 6。
- 最后 6 和 9 就不用对比了,因为 9 我们知道他是已经排序好的最大的元素。
这样我们的结果就变成了,135269。 好,按照这个顺序对比下去,我们下一次会得到 132569,再下一次得到 123569,这样全部遍历完成之后,排序的结果就是 123569。 我们来看一下代码:
function bubbleSort(arr) {
for (let i = 0; i < arr.length; i++) {
for (let j = 0; j < arr.length - i - 1; j++) {
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
[arr[j], arr[j + 1]] = [arr[j + 1], arr[j]];
}
}
}
return arr;
}
这里我定义了 bubbleSort
函数:
- 接收一个数组作为参数,对这个数组进行排序。
- 在里边使用了双层循环,第一层循环,是确保所有数组元素都比对一遍,那么这里,我们就循环数组长度这么多次。
- 第二层循环,在每次循环时:
- 比对相邻的两个元素的大小,如果前面的元素大于后边的元素,就把这两个元素交换位置。
- 这里利用到了数组的解构赋值语法,来让我们用 1 行代码,就能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。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先定义一个数组
[arr[j+1], arr[j]]
,把后面元素的值作为第一个元素,前面元素的值作为第 2 个元素,而前面的解构赋值语法因为就和变量赋值一样,那么这里的意思就是说,把 arr[j] 的值改成 arr[j+1] 的值,把 arr[j+1] 的值改成 arr[j] 的值。因为后面的这个数组,是我们创建的新的数组,所以说它不会改变原数组的值,只有前边的这一部分会改变,这样就完成了数组的交换。 - 这里 j < arr.length - i - 1 是因为每次外层循环遍历完成之后,对应数量的元素就已经排好序了,放到了数组右侧,就不用再比对它们了。
如果你对这个语法不熟悉或者是想系统的学习 JavaScript 的语法,可以看我编写的《JavaScript 基础语法详解》一书,各大电商平台都有销售,并且经常会有满 100 减 50、或者半价活动。
好,最后排序完之后我们返回这个数组,我们用 315962 这个数组来测试一下,打印一下调用 bubbleSort 的函数之后,数组的排序结果,我们执 行一下这个文件:
node bubble_sort.js
可以看到它打印出来了排序好后的数组,123569,
优化代码
上边的代码还可以继续优化一下:
function bubbleSort(arr) {
let swapped;
for (let i = 0; i < arr.length; i++) {
swapped = false;
for (let j = 0; j < arr.length - i - 1; j++) {
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
[arr[j], arr[j + 1]] = [arr[j + 1], arr[j]];
swapped = true;
}
}
if (!swapped) break;
}
return arr;
}
现在,我们的算法,如果内层循环已经排好序了,但是因为外层循环仍然需要遍历完所有次数,那么最后几次循环其实什么都没操作,所以我们可以在内部循环排好序之后,就停止外层的循环。判断是否排好序的依据是,内层循环没有发生元素交换。那么这样,我们可以先定义一个指示变量,swapped,在外层循环中,把它设置为 false,在内层循环中,如果发生了交换就把它设置为 true,当内层没有发生交换时,那么 swapped 就保持为 false,这样就可以中断外层循环了。
这时,我们在旧的排序算法函数中,外层循环的最后,打印一下 i 的值,可以看到它执行了 6 次:
function bubbleSort(arr) {
for (let i = 0; i < arr.length; i++) {
for (let j = 0; j < arr.length - i - 1; j++) {
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
[arr[j], arr[j + 1]] = [arr[j + 1], arr[j]];
}
}
console.log(i);
}
return arr;
}
0;
1;
2;
3;
4;
(5)[(1, 2, 3, 5, 6, 9)];